今年的5·18“国际博物馆日”是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,主题是“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:多元和包容”,这一主题不仅反映了博物馆对于自身定位和功能的新思考和新认识,更体现了当今世界多元一体、相互尊重、彼此借鉴、和谐共存的文明发展大格局。
在此,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将向您分享周恩来与花的系列故事,邀您线上参与主题社教活动,为美丽的花儿填上春天的颜色吧!
梅,凌霜傲雪,根扎贫寒,正直清高,芬芳馥郁,雍容典雅,常喻人品格。梅开二度,不惧风寒,周恩来童年在淮安读书时,就曾亲手种植这样一株绰约多姿、芬芳飘逸的腊梅。
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,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。周恩来曾经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:“我的婶母当我还是一个婴儿时,就已成为我真正的母亲,直到我10岁时我甚至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她。然而,10岁时,她和我的生母都去世了。”周恩来这里提到的两位母亲,就是生母万氏和嗣母陈氏。周恩来称生母万氏为妈妈,称嗣母陈氏为母亲。正是陈氏对他的早期教育,才使他在孩童时代就能够植梅明志。
1904年,万氏和陈氏一起带着周恩来和两个弟弟,来到了生母的娘家,先是寄居在周恩来的外祖父家,后来搬出来租房定居下来。周恩来跟随两位母亲搬到这里时,将自家院里的一株腊梅也带来了。他当时只有6岁,根本搬不动花盆。嗣母便叫他将花从盆中拔出来,敲掉根上的泥土,然后将这株腊梅带上了船,最后栽到了院子的书房前。从此,在嗣母的指导下,他常常带着两个弟弟,一起为梅树培土、浇水、施肥,一起在树旁读书背诗。
周恩来的嗣母陈氏,出身于宝应县的一个书香门第,由于年轻守寡,很少出门,终日守在家中,与周恩来相依为命,并把全部的感情和学识,倾注在对周恩来的教育上。她对恩来的要求十分严格,每天黎明时刻就把他叫醒,亲自教他读书写字,周恩来曾深情地回忆起嗣母陈氏:“直到今天,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。没有她的爱护,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。”童年时期的周恩来十分喜欢腊梅,就是因为受到嗣母陈氏的影响。她常对周恩来说,梅花有矢志不渝的品德,人也应如此。他的外祖父万青选也喜爱梅花。在淮安故居的院子里,周恩来父母居室的墙壁上,就悬挂着万青选的书画墨迹《梅花四屏》。
因此,周恩来种下这株梅树,可以说是他少年立志的一次潜意识的行动,后来在12岁时能脱口说出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,便是他少年立志的一次有意识的宣言了。
当年,这株小小的腊梅曾陪伴过周恩来读书学习,它如今已经长成了一株参天大树。这株腊梅花瓣呈淡黄色,晶莹剔透。它历经百年之后,居然变得与众梅不同,成了梅中奇品。一般腊梅在早春开花,而这株腊梅却每年都提前在冬天开放,花的颜色也不是红色或是白色,而是黄色。对于故乡的梅,周恩来在担任共和国总理之后没有忘记。每当碰到陈白尘、谢冰岩、周太和等家乡人士,他便一次次地问起故乡这座庭院里的梅,也一次次地问起这株梅的故乡。
一树的繁花似锦,一树的梅香四溢!
听完了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,请小朋友们拿起手中的画笔为我们心中的梅花涂上美丽的色彩,表达我们对周恩来总理深切的怀念!